一季度外贸格局大变:东盟跃居第一大贸易伙伴
外贸企业3月出口订单明显下降,但3月外贸数据不降反升,是因为其背后存在着两个“时间差”。
一季度外贸账本
国际疫情余波未消,我国外贸进出口现回暖迹象,4月14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外贸总值达6.5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降6.4%,较前两月降幅收窄3.2个百分点。由于3月之后复工节奏明显提速,2月份未能履约的订单被推迟到3月集中交付,出口回升尚在多位分析人士的预期之中。但当月进口扭负为正则超出了普遍预期,这主要还是得益于国内食品需求的坚挺以及复工后下游需求的回暖。目前海外疫情仍在蔓延,拐点尚未可知,叠加全球经济存在衰退的可能,未来的中国外贸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3月的中国外贸出现了好于预期的回升,并带来了一季度外贸的降幅收窄。
海关总署4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中国外贸同比下降0.8%,降幅较1-2月收窄8.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下降了3.5%;进口更是扭负转正,增长2.4%。受此提振,中国一季度外贸下降6.4%,进出口降幅分别为0.7%、11.4%,相较1-2月降幅均有所收窄。
受访专家指出,外贸企业3月出口订单明显下降,但3月外贸数据不降反升,是因为其背后存在着两个“时间差”。这也将导致从4月份开始,订单不足的问题将日益凸显,并逐步反映在外贸数据上。
一季度,东盟取代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集成电路成为中-东贸易的重要增长点,这方面,中国自东盟进口与对东盟出口的增速分别高达25.8%、28%。分析认为,应高度关注部分产业从中国迁出后对中国形成竞争性替代,同时疫情也有可能对全球化造成新的冲击。
海外疫情仍在蔓延,拐点尚未可知,世贸组织预计今年全球贸易有可能下降13%-32%,叠加全球经济存在衰退的可能,未来的中国外贸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3月外贸为何好于预期?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3月当月进出口出现回升。今年3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2.45万亿元,同比下降0.8%,降幅较1-2月收窄8.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9万亿元,下降3.5%;进口1.16万亿元,增长2.4%。
受此影响,今年一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为6.5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4%。其中,出口3.33万亿元,下降11.4%;进口3.24万亿元,下降0.7%,相较1-2月,降幅均有所收窄。
这一数据明显好于预期,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指出,从整体上看,前期因延期复工积压的出口订单陆续交付,3月中旬、下旬连续两旬进出口都实现了正增长。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民众国际期货,3月份不少外贸企业反映订单锐减、经营困难,但外贸数据却未降反升,是因为两个“时间差”所致。
他介绍,第一个时间差是复工节奏变化带来的前期订单履约上的时间错位,2月份,由于企业无法复工,大量年前订单无法履约,不少外贸企业援引不可抗力条款与国外采购商达成了推迟交货的协议,3月之后复工节奏明显提速,2月份未能履约的订单被推迟到3月集中交付,促使当月外贸数据明显好转。
据商务部数据,截至4月10日,全国超过76%的重点外贸企业产能恢复率已经超过70%,外贸企业生产基本进入正常轨道。
第二个时间差是新订单传导到外贸交货上的时滞,白明指出,3月中旬开始,大量外贸企业开始面临订单减少的问题,但从下单到交货,往往还有1-2个月的时间差,因此,3月开始的订单下降尚未完全反映在当月外贸数据上来。
“外贸统计以实际交货为准,并非以订单为准,现在可能执行的是2月份该执行的订单。而3月份新订单的下降,将会体现在4月之后的交货上。”他说。
白明指出,随着国外疫情快速蔓延,美国、欧洲这些中国外贸的大户成为了疫情的中心,这将在中长期制约中国外贸的需求。
他表示,外贸下滑并非中国一国所独有的问题,比如3月份越南的出口也下降了12.1%,国际市场的需求萎缩对各国的外贸出口都带来了压力。
二季度外贸压力大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民众国际期货,3月份外贸数据回升,尤其是出口回升在其预期范围内,但当月进口扭负为正则超出了她的预期。
一季度,中国进口值下降0.7%,其中3月份进口增长2.4%。在肉类、食糖等进口增长的带动下,一季度中国消费品进口增长了13%,其中中国进口猪肉95.1万吨,增加1.7倍;进口牛肉51.3万吨,增加64.9%。另一方面,一季度中国原材料进口也大幅增加,煤、原油、金属矿砂、集成电路进口值分别增长23.8%、8.3%、6.8%和13.1%。
赵萍认为,国内猪肉等产品仍存在供需缺口,价格仍在高位,这带动了肉类进口的增长,疫情期间,尽管其他产品消费受到一定冲击,但食品消费是国民刚需,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也增加了相关农产品的进口。
关于大宗商品、原材料进口,她指出,一方面国内复工节奏加快,带动了下游需求的回暖;另一方面,国际油价大幅下降,带来了购进原油等大宗商品的较好时机,而美元的相对贬值也抬高了人民币的购买力。
在她看来,进口的增长反映中国国内需求依旧坚挺,外贸韧性仍在,而外部需求不足、国外订单下降将是中国外贸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最新的制造业PMI中出口订单指数仍在收缩区间,当前海外大量零售企业关门闭店,市场需求受到打压,外贸企业在手订单很多被推迟,新订单更是困难。尤其是海外疫情仍在持续,各国需求明显萎缩,在拐点出现前,出口订单将持续存在困难,这将对中国外贸带来很大不确定性。”她说。
在白明看来,此次疫情对中国外贸的影响接下来将进入第二阶段,即 今年4-6月份,此时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但海外疫情加速蔓延,外部需求不断下滑,并将逐步反映在外贸进出口上,中国外贸将面临非常大的下行压力。
而从三季度开始,经过大幅调整之后,中国外贸有可能在三季度初步触底。
世贸组织报告最新报告显示,今年全球贸易有可能下降13%-32%。白明指出,全球疫情如能在三季度出现好转,其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有可能控制在20%左右,其对中国外贸的影响有可能在15%左右。
东盟跃居第一大贸易伙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东盟以1154.1亿元的优势取代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1%。
李魁文介绍,今年一季度中国与东盟集成电路进出口大幅增长,拉动中国与东盟外贸整体增长了3.3个百分点。
他表示,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一部分,中国与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东盟国家集成电路进出口贸易日趋紧密。一季度,中国自东盟进口集成电路1056.5亿元,增长25.8%,占自东盟总进口的23.4%;对东盟出口集成电路427.5亿元,增长28%,占对东盟总出口的7.9%。
赵萍表示,中国与东盟集成电路快速升温或与日韩贸易摩擦有关,由于日本禁止向韩国出口光刻胶等集成电路原材料,使得不少日本在东南亚的工厂转而向中国大陆出口集成电路,作为一个单一市场,中国在集成电路等产品上贸易壁垒相对也更低一些。
此外,当前欧美地区疫情严重,其与中国在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供应链遭到巨大冲击,而靠近中国、疫情相对较轻的东南亚则获得“渔翁之利”。
白明指出,近年来韩国三星等企业将部分业务从中国迁至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但在集成电路等方面,越南等国并不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后者仍集中在中国,因此中国与这些国家在集成电路方面的贸易快速增长。
他强调,要高度关注部分产业从中国迁出后对中国形成竞争性替代,进而影响中国在供应链、产业链中的地位,“这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白明称, 部分国家关于全球化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一种是逆全球化,要求把产业链迁出中国,回归日本、美国本土;另一种是警惕供应链过度依赖中国,将相关产业分散到东南亚等其他地区。
比如,美国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近日提出,对于美国企业从中国迁回美国的所有支出,美国政府要给予报销抵扣。日本政府近日也计划拨出22亿美元,鼓励日本企业将制造生产能力迁移出中国,以避免日本企业过于依赖中国的供应链。
赵萍指出,此次疫情是对逆全球化的一个压力测试,世界各国都能感受到,离开全球化,在闭关锁国、全球供应链中断的情况下,几乎寸步难行,各国应坚定推动全球化的信心。
她表示,中国有全球规模最大且优质的熟练技术工人,更有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外资是否迁出中国,并不取决于一些国家或政客的“一厢情愿”,企业自有基于其自身利益的务实判断。
免责声明:民众国际期货官网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行情策略请联系QQ客服获取。